2024 | No.11 | No.10 | No.9 | No.8 | No.7 | No.6 |
---|---|---|---|---|---|---|
No.5 | No.4 | No.3 | No.2 | No.1 | ||
2023 | No.12 | No.11 | No.10 | No.9 | No.8 | No.7 |
No.6 | No.5 | No.4 | No.3 | No.2 | No.1 | |
2022 | No.12 | No.11 | No.10 | No.9 | No.8 | No.7 |
No.6 | No.5 | No.4 | No.3 | No.2 | No.1 | |
2021 | No.12 | No.11 | No.10 | No.9 | No.8 | No.7 |
No.6 | No.5 | No.4 | No.3 | No.2 | No.1 | |
2020 | No.12 | No.11 | No.10 | No.9 | No.8 | No.7 |
No.6 | No.5 | No.4 | No.3 | No.2 | No.1 | |
2019 | No.12 | No.11 | No.10 | No.9 | No.8 | No.7 |
No.6 | No.5 | No.4 | No.3 | No.2 | No.1 | |
2018 | No.12 | No.11 | No.10 | No.9 | No.8 | No.7 |
No.6 |
算力基础设施是一种新型基础设施,有助于我国重大科技创新、行业转型升级和社会治理水平提升。通过对算力基础设施定义和分类进行梳理,阐述了计算异构、算网协同、算力泛在、绿色低碳等重要发展趋势,分析了我国当前算力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的挑战,从产业生态构建、技术体系研究、统筹资源布局、绿色低碳优化等方面提出促进我国算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异构AI算力操作平台是高效可靠处理与运用多元化数据的重要承载,能够满足各类上层应用对计算资源、计算能力的多样化需求。阐述了异构AI算力操作平台的形成机制、技术架构和功能组成,并从技术能力提升、应用生态完善、评价标准规范3个方面,提出异构AI算力操作平台的优化路径和发展建议。
提出“算力五力模型”来综合评估数据中心的算力情况。该模型解决了算力评价过程中不同类型指标度量单位不统一的问题,同时,结合双向投影法和TOPSIS方法,更加科学有效地对算力综合情况进行了评估。最后,通过算力说明该模型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在万物互联时代,海量终端设备对算力实时性的要求不断提升,有效地推动了边缘计算的发展。但是,边缘计算设备存在算力资源有限、覆盖场景窄等劣势,难以对数据进行全量分析处理,也无法实现对大规模数据的持久存储。而云边协同充分发挥了云计算与边缘计算的优势,实现了云边节点在资源、数据、业务等方面的协同,能够更好地适应物联时代的泛在算力需求。通过对大型央企云边协同建设方案的分析,总结大型央企云边协同建设经验,以期有助推动云边协同的发展。
随着算力需求场景的不断扩大,算力设施形态及算力供给形态也在发生变化。网络云化改造趋势明显,云网的深度融合可快速实现云间互联及用户与云的互联,云服务效率得到极大提升。近年来,泛在终端物联场景日渐丰富,边端算力需求增加,用户需要可泛在接入、随需随取、按需定制、高效便捷的算力服务,算网协同体系快速发展,算力网络热度不断提升。算力网络通过网络云化及池化改造、算网资源标识统一、算网资源智能编排、数据极简转发等技术手段极大地提升了算力服务质量和效率。算网协同体系建设需要数据中心和网络设施的协调联动。探讨了算网协同对算力产业带来的影响,并给出发展建议。
基于数据复用与低碳计算的指导原则,重新定义了算据的概念,通过预处理、预训练、脱敏、加密等技术将数据转化为算据,建立完善的算据标准体系,实现算据的规范统一管理及应用。针对算据的特点和应用价值,提出了FAIRDNS原则,为算据边界划分、分类梳理和存储管理提供了参考依据及方案建议,并对算据标准化、算据资源库和算据应用生态建设等方面作出思考。
数据中心的功率密度不断增加,为保障设备平稳运行和引导绿色健康发展,数据中心散热问题成为重大挑战。液冷技术可以有效解决机房高密度部署和机房局部过热的问题,其中浸没式液冷因突出的散热和节能优势近年来得到广泛关注。对单相和相变两种典型浸没液冷方式进行了介绍,并围绕两种方式下的冷却液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重点分析了碳氢及有机硅冷却液和碳氟冷却液的性能和应用差异,及其对安全和环境的影响。
数据中心是数字时代的信息底座,近年来呈现高速发展的态势,其能耗问题日益严重。为提升数据中心整体使用效率,立足最佳颗粒度设计原则,以分散性制冷系统的最佳颗粒度设计方案为实例,深入分析散热和制冷的精确匹配,由此拓展数据中心设施层面的精细化调整,并提出数据中心算效、水效和碳效方面的架构设计、工况选择和能源选择等最佳颗粒度思考。
不间断电源蓄电池是保障数据中心稳定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自身的安全性关系着电力系统的可靠和稳定。为了避免蓄电池的故障引起电力事故的发生,蓄电池的监测和运维管理近年来受到学界和业界的关注。通过分析当前数据中心不间断电源蓄电池预维管理的3个发展阶段,提出了集监控系统、灵活告警、资产管理、故障预测于一体的智能预维管理系统,并进一步总结了用于蓄电池健康监测、异常检测和性能预测的机器学习算法。
超级计算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是支撑国家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在国民经济建设、科学研究、国防安全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近年来我国超算产业迎来了飞速发展的阶段,超算逐渐成为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介绍当前国内外超算产业发展现状,指出当前我国超算产业发展价值和主要面临的问题,并从不同方面提出了发展建议。
在国家数字经济大战略下,数据作为发展数字经济的生产要素,已成为重要的国家资产,而存储作为承载数据的载体,也是“十四五”规划专栏的重点内容。提出了兼顾双碳目标和大数据战略,推动数据存储变革,综合考虑规模、介质、架构、创新等方面因素,积极探索在保证数据存储性能的前提下,最大限度降低能源消耗的软硬件技术和方案,为数字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绿色新材料是各行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基础。总结了国外各国新材料发展战略计划中低碳、节能材料的重点方向和发展布局,梳理了自“十二五”以来我国在新材料规划中关于绿色新材料的相关政策和部署,研究总结了能源新材料、绿色建筑材料、先进化工材料4个在我国实现“双碳”目标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重点方向的产业链结构和发展现状,根据各重点方向发展难点和痛点提出发展建议。
数字化转型成为提高中小银行普惠金融服务覆盖面、精准度和可持续性的关键,数字普惠金融成为中小银行在新发展格局下的新优势。然而,中小银行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在数据、科技、信息、风控和人才等方面仍然面临诸多挑战,下一步可通过在数据治理体系、底层数字技术、金融信息安全、风险管理能力和数字技术人才等领域的数字化转型,推动中小银行数字普惠金融赋能实体经济,更好地实现区域经济包容性和高质量增长。
在对可信中继量子密钥分发(QKD)网络特点及其局限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QKD网络虚拟化的量子密钥服务中台技术。量子密钥服务中台是解决QKD规模应用难题的创新技术方案,具有更高的安全性、服务效率、应用灵活性,以及良好的应用前景。
如何对海量的非结构化数据进行管理并从中挖掘更大的价值,决定了全球经济下半场的走向。结合全球数据生产与存储现状以及数据管理理论和技术的发展情况,对非结构化数据管理的成因、管理方法和非结构化数据管理发展进行了讨论,并对未来智能化数字管理的建设作出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