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 No.11 | No.10 | No.9 | No.8 | No.7 | No.6 |
---|---|---|---|---|---|---|
No.5 | No.4 | No.3 | No.2 | No.1 | ||
2023 | No.12 | No.11 | No.10 | No.9 | No.8 | No.7 |
No.6 | No.5 | No.4 | No.3 | No.2 | No.1 | |
2022 | No.12 | No.11 | No.10 | No.9 | No.8 | No.7 |
No.6 | No.5 | No.4 | No.3 | No.2 | No.1 | |
2021 | No.12 | No.11 | No.10 | No.9 | No.8 | No.7 |
No.6 | No.5 | No.4 | No.3 | No.2 | No.1 | |
2020 | No.12 | No.11 | No.10 | No.9 | No.8 | No.7 |
No.6 | No.5 | No.4 | No.3 | No.2 | No.1 | |
2019 | No.12 | No.11 | No.10 | No.9 | No.8 | No.7 |
No.6 | No.5 | No.4 | No.3 | No.2 | No.1 | |
2018 | No.12 | No.11 | No.10 | No.9 | No.8 | No.7 |
No.6 |
数据规制的特征植根于传统时代的特征,主要在于重视对数据获取的规制,并且在数据获取规制中主要遵循“知情同意”框架,在数据使用规制中主要采取“数据主体本位”视角。随着科技的进步与时代的发展,上述进路所依据的时代特征也在变化:数据主体不再有足够的能力和动力掌握自身数据;数据流转的目的不再明确也不主要局限于数据主体的自身利益;对“获取”的监管难度相对增加,对“使用”的监管难度相对降低。针对上述问题,“数据获取”规制不宜继续对“知情同意”框架进行再扩张;“数据使用”规制应当向“社会本位”视角倾斜;数据规制的重心应当从前端的“数据获取”向后端的“数据使用”过渡。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数据价值得到重视和挖掘,数据利用活动渗透在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企业数据不仅成为企业之间竞相争取的生产要素,也成为政府应对公共紧急事务的重要资源。但是,由于缺乏明确的数据利用标准,在商业利用中时常出现“未经授权或超出授权范围的利用”“模仿式利用”“同质化利用”等不正当利用行为,在公共利用中则面临损害商业秘密或知识产权的风险,严重影响了企业自身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实现。基于以上问题,结合欧盟《数据法》草案和国内司法经验,梳理企业数据的利用规则,提出完善企业数据利用的具体建议。
进入数据要素时代,数据的生产、获取、利用等对各个行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商业数据的价值和潜力被不断激发,多方主体对数据资源的争夺导致商业数据纠纷案件不断涌现。随之而来的是对如何选择商业数据保护路径的诘问,在赋权路径尚无法实现的当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以下简称《反不正当竞争法》)提供的行为规制路径是现行法律框架下满足大数据时代下商业数据保护需求的最具可行性的选择。结合实践中的典型案例及相关裁判规则,对《反不正当竞争法》路径下商业数据保护规则的构建进行了分析讨论,并提出了若干建议。
回顾了国家对知识产权工作的要求,分析了知识产权对科技型企业、通信企业的价值和意义,分享了海外和国内的主要电信运营企业在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工作的实践。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当代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要将知识产权放在企业管理的战略层面,使企业知识产权利益最大化,从而为企业赢得竞争优势。企业在自身发展的各个阶段应该贯穿以情报协同为核心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以获取市场竞争力、规避法律风险及增加资产价值。
近年来,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成为全球经济的新增长点。数字经济带来产业发展红利的同时对全球知识产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出了新要求。美国、欧盟等作为数字经济知识产权治理体系的主要参与者,围绕数据、开源、标准必要专利等数字经济重点知识产权问题开展治理规则布局,构建符合本国利益的数字经济发展环境。在此形势下,我国应完善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法规,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商业秘密是企业重要的知识产权之一,其管理和保护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对2015—2021年我国公开的商业秘密案件,采取总体情况与抽样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总体情况分析包括案件的数量、地区分布、案由、判决等,并抽取了78个案件进行抽样分析,包括纠纷的行业分布、涉及内容、纠纷原因、案件判决、涉案金额等。在司法案例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企业调研,分析企业在商业秘密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互联网平台互联互通的内涵包括主观与客观两个层面,并从单一维度逐渐向多维度拓展。竞争法对于互联网平台互联互通相关争议充分发挥了“定分止争”的作用,并在个案探索中逐渐明晰了平台互联互通相关规则。未来,针对互联网平台拒绝互联互通行为的法律评价和规制,仍会在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现有规则框架下,以个案的形式展开;同时,随着互联网平台法制的逐步完善,也会通过其他法律规则的实施来共同明晰互联网平台互联互通的边界。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智能应用产业创新加速,相关专利申请量高速增长。基于对国内智能应用产业专利大数据的研究,阐述了当前国内智能产业专利申请的现状,从基础通用技术、应用创新热点和成长型企业3个角度分析了当前国内智能应用产业专利申请特点,最后从人工智能技术演进、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和产学研合作方面提出对我国智能应用产业发展和知识产权保护的展望。
分布式反馈激光器(Distributed Feedback Laser,DFB)因其优异的光谱特性与调制特性,已经成为通信系统中最为重要、使用最为广泛的光源之一。对全球DFB激光器的专利布局从年度申请量、申请人、地域分布、技术分布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并对其中有特点的专利进行分析解读,,从专利角度对我国DFB激光器研究机构提供信息参考。
近年来,工业互联网快速发展,有力推动了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同时,新发展理念也为工业互联网的发展提供了基本原则和根本遵循。分析了工业互联网在促进创新变革、区域协调、绿色低碳、开放合作、共享发展等方面的作用机理,提出以工业互联网为促进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并给出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工业互联网进一步做大、做优、做强的政策建议。
介绍人工智能对于我国数字经济的发展重要作用,从人工智能作为新技术基础设施支撑、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产业智能化、空间智能化等方面详细分析人工智能在数字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阐述人工智能“三横四纵”技术框架体系,提出六大发展建议,并对人工智能对数字经济的助推作用进行展望。
随着行业数字化转型的不断深入,全球范围内5G行业应用出现了公网和专网两种模式,公网模式是完全或部分依托运营商频率和网络资源提供服务的模式,而专网模式是使用专用频率,5G网络完全私有的模式,目前日本、德国等国家通过专网模式大力发展5G行业应用。日本监管机构提出区域5G专网模式,出台了产业和频率相关政策,通过重点示范项目推动区域5G专网发展。日本区域5G专网情况为我国5G专网发展和应用提供了一定参考。
智能化快速部署医院具备机动灵活、快速搭建、环境适应性强等诸多优点,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收治轻症患者,有效阻止了疫情蔓延。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部分快速部署医院基于5G网络,使用全无线组网模式构建信息化能力,有效加快了建设周期。但是,目前针对基于5G的智能化快速部署医院远程医疗系统,缺乏相应的终端、网络、平台等技术方面的研究。主要研究基于5G技术的远程医疗在可快速部署医院中的落地与应用,总结通信方面相关的技术要求,为院内信息系统的开发、设计和建设提供参考,从而更好地发挥可快速部署医院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援中的优势作用。
移动通信技术发展已经过五代技术更迭演进,作为关键物理层技术的多址技术一直采用正交多址接入技术。传统正交多址技术就其本身而言在实际非理想状态下基本接近频谱资源利用效率和系统容量的上限。非正交多址技术是一个全新的物理层设计,可以使无线通信突破正交资源限制,进一步提升系统的传输性能、增加系统容量、减少时延和降低功耗。非正交多址的价值已得到产业界的重视,近十年来世界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并将其作为一项5G重要的物理层备选技术,在3GPP内进行了大量的讨论。
根据3GPP R17标准,介绍了和系统架构相关的垂直行业应用关键特性和增强技术,包括非公共网络增强、5G多播广播、面向垂直行业的服务使能架构层增强、工业物联网增强、铁路移动通信系统应用架构增强、无人机系统、多媒体优先级服务、5G中的MSG、5G ProSe等,为后续运营商和设备商ToB网络的研发、演进和部署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