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 No.11 | No.10 | No.9 | No.8 | No.7 | No.6 |
---|---|---|---|---|---|---|
No.5 | No.4 | No.3 | No.2 | No.1 | ||
2023 | No.12 | No.11 | No.10 | No.9 | No.8 | No.7 |
No.6 | No.5 | No.4 | No.3 | No.2 | No.1 | |
2022 | No.12 | No.11 | No.10 | No.9 | No.8 | No.7 |
No.6 | No.5 | No.4 | No.3 | No.2 | No.1 | |
2021 | No.12 | No.11 | No.10 | No.9 | No.8 | No.7 |
No.6 | No.5 | No.4 | No.3 | No.2 | No.1 | |
2020 | No.12 | No.11 | No.10 | No.9 | No.8 | No.7 |
No.6 | No.5 | No.4 | No.3 | No.2 | No.1 | |
2019 | No.12 | No.11 | No.10 | No.9 | No.8 | No.7 |
No.6 | No.5 | No.4 | No.3 | No.2 | No.1 | |
2018 | No.12 | No.11 | No.10 | No.9 | No.8 | No.7 |
No.6 |
当前,5G已进入规模化商用阶段,加速与各领域深度融合,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与此同时,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持续演进,6G逐渐成为全球科技创新发展的热点。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纷纷采取制定战略规划、加大项目资金投入等方式推动6G愿景需求、技术研究、标准制定、国际合作等。通过跟踪全球6G最新研究进展,分析梳理了全球6G发展态势,旨在为推动6G发展提出建议和参考。
6G将实现真实物理世界与虚拟数字世界的深度融合。为满足业务应用“智慧化、沉浸化、全域化”的发展趋势,未来网络发展需将网络世界、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无缝融合,构建通感智算一体化网络架构体系。通过研究6G通感智算一体化的技术需求、架构及方案等,提出了更具体的通感智算一体化无线网络演进方向和技术,分析了在通感智算一体化无线网络基础上的智能节能、智能编排、物理层智能等应用案例。
作为6G纲领性文件,《IMT面向2030及未来发展的框架和总体目标建议书》描绘了6G的目标和趋势,提出了6G的典型应用场景及能力指标体系,为未来6G技术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阐述了6G网络架构的演进方向,介绍了满足这些场景需求的关键技术手段。此外,还介绍了正在研究制定的5G增强标准的重点课题和相关标准工作进展,反映5G增强标准在向6G迈进的过程中起到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工业互联网是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产物,通过5G网络将设备、生产线、工厂、原料、产品紧密连接,实现工业生产智能制造。制造业种类齐全,对通信要求千差万别,5G网络难以满足所有工业的通信需求。分析了工业互联网核心生产环节的典型通信需求,提出关于IMT-2030系统设计的初步思路,为IMT-2030的后续研发工作提出策略建议。
6G实现智能化需要感知技术从环境中获取并利用信息。通过感知提供的环境知识获取信道重建信息,有助于提升通信效率,6G有望在系统中集成通信与感知。但是,通信感知一体化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关键挑战,如空口设计、联合波形优化、硬件失真及共享等。对通信感知一体化无线网络使能的多节点感知场景下的环境重建进行研究,提出了基于散射群组假设的多站多态感知架构。并引入散射群跟踪方案,以重构通信信道的参数及状态。最后通过实测数据验证了分米级感知精度和度级信道重构。
多址接入技术传统上被作为移动通信系统更新换代的标志性技术,用于提升系统容量或者接入用户数。面向6G的典型场景和关键技术指标,分析对多址接入技术的需求,从而聚焦于超大规模连接等场景的多址接入解决方案,提出非协调随机接入和传输方案,进行性能分析与仿真评估,验证其满足6G需求的可行性。
为实现6G愿景,除了攻关6G关键技术外,还需要深化6G与其它行业及技术领域的融合发展。首先,以云端三维重建为例,重点分析业务云化的必要性及潜在技术方案,深度探讨网业融合的发展逻辑;其次,提出网业融合并不是将网络和业务技术简单叠加,而是需要跨领域统筹考虑、融合设计,才能最终发挥6G网络在传输及算力方面的优势,进而造福社会;最后,指出未来研究方向。
超大规模阵列可以有效提升传输距离,克服路径损耗,为通信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在超大规模天线阵列系统中,用户和散射体更可能位于近场辐射区域,通信系统应采用更精确的球面波模型。然而,目前针对超大规模阵列近场通信的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面临着码本搜索开销大、波束追踪复杂度高等问题。基于现有研究基础,分析了近场通信中的关键问题,包括波束训练、波束追踪以及天线可视区域,指出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未来愿景。
随着通信设备的爆炸式增长,信道环境变得愈加复杂,传统信道估计方法需要进一步增加导频开销以维持现有信道估计精度。然而,这会导致系统吞吐量的下降。首先,提出了一种基于GAN的信道估计方法以在OFDM通信系统中解决这一问题。然后,采用GAN模型去学习从低维的潜向量到真实信道样本的映射关系。最后,在此基础上进行联合的导频配置优化。
随着中国正式迈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跌倒引发的问题日益引起关注。针对这一问题,无线信号(如Wi-Fi)感知被用于对跌倒进行及时检测与警报。无线信号感知技术依赖电磁波的反射特性,发射信号经过室内环境中各物体反射后产生不同的传播路径,叠加在一起到达接收端。由于接收信号携带了物体方位、活动状态等信息,通过将接收信号与实际物体的状态建立联系,可实现对物体进行定位与行动识别。对基于无线信道状态信息的跌倒检测进行研究,并在实验环境中验证其可行性。
元宇宙是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创新的集大成应用,能够深度融合数字空间和物理世界,有望催生出一批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是具备高增长潜力的未来产业。结合北京城市副中心、浙江、上海张江镇等地实践经验,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分析园区元宇宙场景建设现状与存在问题,并提出针对性实施建议。
极端条件应急通信保障是当前应急通信面临的重点和难点。分析了极端条件应急通信需求以及当前应急通信保障能力存在的薄弱环节,提出了极端条件应急通信保障能力提升方案,包括研制先进适用的应急通信装备、构建鲁棒性与韧性较好的应急通信网络、发展智能精准的指挥调度系统、建设完备专业的应急通信队伍等。
眼科疾病患病人群庞大,患者若不能得到及时治疗,严重会导致残疾,这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也会给社会带来沉重的医疗负担。同时,由于眼科医师的数量不足以及基层医疗机构在眼科诊疗设施和技术方面与三甲医院存在一定差异,我国正面临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的现状。而机器学习技术对于提高眼科筛查能力和实现疾病的早期干预具有重要研究意义。分析并总结了机器学习技术在眼科疾病辅助诊疗中的应用现状,并针对该类医疗器械的特点,分析其监管难点并给出发展建议。
基于拟态防御技术的信息通信技术产品通过引入动态异构冗余,实现对未知漏洞、后门、病毒或木马等威胁的非特异性免疫。为有效评估拟态防御产品的内生安全增益,基于现有拟态防御产品的共性特点,通过研究影响拟态防御产品安全增益的关键要素和属性,提出评估拟态防御产品内生安全增益的评估指标度量模型,为拟态产品开展内生安全增益评估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