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 No.11 | No.10 | No.9 | No.8 | No.7 | No.6 |
---|---|---|---|---|---|---|
No.5 | No.4 | No.3 | No.2 | No.1 | ||
2023 | No.12 | No.11 | No.10 | No.9 | No.8 | No.7 |
No.6 | No.5 | No.4 | No.3 | No.2 | No.1 | |
2022 | No.12 | No.11 | No.10 | No.9 | No.8 | No.7 |
No.6 | No.5 | No.4 | No.3 | No.2 | No.1 | |
2021 | No.12 | No.11 | No.10 | No.9 | No.8 | No.7 |
No.6 | No.5 | No.4 | No.3 | No.2 | No.1 | |
2020 | No.12 | No.11 | No.10 | No.9 | No.8 | No.7 |
No.6 | No.5 | No.4 | No.3 | No.2 | No.1 | |
2019 | No.12 | No.11 | No.10 | No.9 | No.8 | No.7 |
No.6 | No.5 | No.4 | No.3 | No.2 | No.1 | |
2018 | No.12 | No.11 | No.10 | No.9 | No.8 | No.7 |
No.6 |
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关键时期,AI和工业互联网的不断深入融合,已成为推动工业领域产业升级,建设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的“扣合点”。基于AI+工业互联网模式在智慧能源综合管理、设备预防性维护、智能计划排产及仓储管理等领域的应用效应分析,论证了其对工业智能化转型的重要支撑作用,并着重研究了新兴生成式AI产品对助力AI+工业互联网模式发展升级的积极作用,同时也指出现阶段AI+工业互联网模式应用面临的局限性因素,以期为促进更多的AI+工业互联网模式应用场景加速落地、防范应用风险提供参考。
随着PLC软件标准化和5G网络的发展,PLC从专用控制设备向软件功能服务转变,工业控制从现场向泛在、从软硬一体向软件定义方向演进。首先,通过分析工业控制系统演进趋势,提出以5G虚拟化PLC为技术底座的新型5G工控系统。其次,分别从架构、关键技术等方面阐述了5G虚拟化PLC的技术特点,并介绍了以5G工业网关为载体开展的5G虚拟化PLC技术实践。最后,展望虚拟化PLC的发展趋势,分析5G虚拟化PLC技术发展面临的挑战。
为解决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公共递归解析节点信息透明、缺乏隐私数据保护和身份权限管理等问题,提出了一种面向标识公共递归解析节点的数据安全加固策略。通过设计加密机制及细粒度权限查验机制,实现了标识解析二级节点的编码注册和解析服务的安全加固,提高了标识解析数据共享的安全性,验证了该方案的有效性。
现有的工业互联网数据在互联互通过程中存在难以安全共享的问题,工业互联网发展模式急需创新。首先细化了分布式认知工业互联网的技术架构,其次探讨了工业互联网领域在数据共享与利用方面的困境,并提出了隐私计算在具体工业应用场景下的解决方案,最后根据实际需求给出了隐私计算在分布式认知工业互联网中的发展建议。
“5G+工业互联网”是装备制造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的重要途径。首先设计了钢管生产数字化框架,其次探讨了钢管生产车间应用“5G+工业互联网”的组网方式、关键工序改造和技术集成,最后研究了钢管全生命周期的唯一标识及应用数字孪生技术建构虚拟生产和物流系统,包括钢板和成品物流、钢管加工成型、质检及交互操作等场景。结果证明,“5G+工业互联网”满足钢管生产数字化转型的需要和智能化升级的需求,也为制造行业建构虚拟生产线提供了参考。
国有大型企业的电信运营商肩负基础设施建设的重任,同时也是国家数字经济发展的主力军。落实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推动工业互联网的创新应用,对于电信运营商有着重要意义。从运营商的智能终端业务切入,尝试通过标识解析的应用,提升运营商这一业务维护服务的效率和能力,并以此为突破口,逐渐以标识解析为基础,实现运营商的资产数字化,推进企业的智能化运维。
OnePower工业互联网平台是中国移动上海产业研究院的核心产品之一,依托中国移动云网资源部署,融合5G+AICDE技术,可为智慧工厂建设提供丰富的工业场景通用和定制化产品及解决方案。首先,介绍智慧工厂的发展现状;其次,介绍OnePower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架构;最后,介绍基于OnePower工业互联网平台的AI质检子平台的某光伏组件企业AI质检项目。
永卓控股旗下的永钢集团冶金尘泥循环利用绿色智能工厂使用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改善了传统的大体量、粗放式、弱研发、轻环保的管理模式,实现了生产集控化、安环可视化、作业无人化、点检智能化、协同高效化、管理智慧化,将工厂打造成高度信息化和智能化的“黑灯工厂”。
基于工业互联网标识发展现状及供应链现存问题,提出了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与区块链技术融合的方法,实现了供应链碳排放数据身份可信与内容可信。同时,基于该技术提出了绿色供应链系统建设应用方案,实现了供应链产品碳足迹与企业可信碳核算,助力供应链绿色可持续发展。
数字经济产业园区是数字经济产业集聚发展的主要载体,建设数字经济产业园区是落实国家数字经济发展政策的重要抓手。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产业园区政策体系初步构建,规模效应初显,企业集聚效应凸显。当前,数字经济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面临各地产业园区统筹规范性不足、区域间马太效应明显、规划建设前瞻性不足、数据融合应用障碍及安全风险等问题。建议强化数字经济产业园区顶层设计,支持产业园区开展数据融合应用探索,鼓励数字经济产业园区跨区域交流合作,多措并举推动数字经济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
现阶段,数字经济已成为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关键推动力,包括中国和东盟在内的世界各国家和地区都在积极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目前,中国数字经济发展规模位居世界前列,在政策、技术、应用和产业等诸多方面具有发展优势。东盟地区数字经济发展需求旺盛,但发展基础薄弱。因此,中国与东盟在推动数字经济发展方面具有较强互补性。深入分析了东盟地区数字经济发展的基本特点,总结了中国与东盟在数字经济领域合作与发展的现状,并就中国与东盟在数字经济领域进一步合作与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
提出了一种基于微服务架构的数字孪生仿真平台的设计方法,以多维度资源精准调配的网络节能优化场景为例,通过拆分平台中松耦合的仿真单元,设计通信接口,并基于Docker及Kubernetes平台实现微服务仿真组件的部署,完成数字孪生仿真平台的架构升级。通过融合微服务架构的优势,可以为平台未来的升级改造、功能扩展、部署实施等提供便捷。测试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以容器的形式实现并行计算,在计算量较大的场景下,显著缩短平台运行时间。
通过模糊层次分析法多专家评定得到判断矩阵,利用特征根法确定指标权重排序并进行一致性检验,适用于指导网络安全检测评估活动中测评指标权重的确定,以减少该过程中主观因素造成的误差,对多属性的复杂系统做出客观、全面以及科学的评价,并结合实例分析,验证方法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