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 No.11 | No.10 | No.9 | No.8 | No.7 | No.6 |
---|---|---|---|---|---|---|
No.5 | No.4 | No.3 | No.2 | No.1 | ||
2023 | No.12 | No.11 | No.10 | No.9 | No.8 | No.7 |
No.6 | No.5 | No.4 | No.3 | No.2 | No.1 | |
2022 | No.12 | No.11 | No.10 | No.9 | No.8 | No.7 |
No.6 | No.5 | No.4 | No.3 | No.2 | No.1 | |
2021 | No.12 | No.11 | No.10 | No.9 | No.8 | No.7 |
No.6 | No.5 | No.4 | No.3 | No.2 | No.1 | |
2020 | No.12 | No.11 | No.10 | No.9 | No.8 | No.7 |
No.6 | No.5 | No.4 | No.3 | No.2 | No.1 | |
2019 | No.12 | No.11 | No.10 | No.9 | No.8 | No.7 |
No.6 | No.5 | No.4 | No.3 | No.2 | No.1 | |
2018 | No.12 | No.11 | No.10 | No.9 | No.8 | No.7 |
No.6 |
继5G规模商用之后,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均已启动6G研发布局,抢夺下一代移动通信发展主导权。目前业界正在热烈探讨6G愿景需求及关键技术,但尚未形成最终结论。阐述了未来6G可能提供的五大典型场景、预期具备的主要技术能力指标,以及支撑典型场景和能力指标实现需要重点考虑的关键技术方向。重点针对人工智能与无线通信的融合、感知通信融合、智能超表面、太赫兹通信技术、无线网络架构等业界重点关注的创新型潜在技术进行了分析,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供业界参考。
无线电波可以被利用来“看到”物理世界,实现对目标的定位、检测、成像、识别等感知功能,获取周围物理环境信息,挖掘通信能力,增强用户体验。6G将在一个系统中集成通信与感知,网络感知将使能6G成为未来万物智能的网络。介绍了通信感知一体化(Integrated Sensing and Communication,ISAC)的概念和典型的使用案例,讨论了在实践中ISAC的研究挑战。基于太赫兹提供了两个案例研究,说明了如何使用6G ISAC作为未来无线蜂窝基站和终端感知关键技术。
随着5G走向商用,6G日益成为业界研究的热点。空天地一体化具有扩展覆盖、节省成本等多种优势,被业界当作6G的重要关键技术。对6G的空天地一体化系统设计和关键技术进行研究,首先分析了空天地一体化系统设计的驱动力,探讨了空天地一体化系统设计的基本理念,剖析了空天地一体化系统设计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最后提出了空天地一体化系统设计的系列关键技术并进行了深入研究,为后续6G的关键技术研究、系统设计与标准推进,以及6G的产业化提供参考和借鉴。
基于智能超表面(Reconfigurable Intelligent Surface,RIS)技术的无源工作特点,分析了RIS技术在多小区组网的实际环境中的性能影响。根据RIS技术的幅频和相频响应特性,提出了RIS反射信号的统计建模方法,为不同频率的电磁信号的RIS反射行为提供了统一的建模方法。另外,对多小区环境下的RIS辅助通信系统的干扰情况进行了系统仿真评估,并且对RIS辅助通信的组网部署要求做了分析和展望。
太赫兹通信有望成为第六代移动通信网络的关键技术之一。为实现太赫兹通信,对太赫兹无线传播信道的研究不可或缺。首先,介绍了3种主要的太赫兹信道测量方法,包括基于矢量网络分析仪的频域信道测量、基于滑动相关的时域信道测量和基于太赫兹脉冲的时域信道测量;其次,对现有的信道建模方法进行了介绍和分析,包括确定性建模、随机建模和混合建模方法;然后,基于现有的太赫兹信道测量结果,分析总结了太赫兹频段的信道特性;最后,阐述了太赫兹无线信道领域潜在的研究方向。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是未来6G时代的一个重要应用场景,但由于传统业务模型已无法精准刻画其业务的特征,我们提出了一种基于测量的VR业务数据采集与分析建模方案。考虑到不同VR业务之间的差异性,选取VR 3D全景视频与在线游戏两种业务展开研究,分别分析了上行和下行业务流的基本特征,包括数据速率、数据包长度和包间隔的概率分布等。此外,依托业务流累积到达过程和网络演算理论提出了一种普适的确知到达曲线建模方案,并基于测量数据推导了确知到达曲线的参数取值。
随着全球研究的逐渐深入,6G的应用场景及技术发展趋势已渐明晰,其中无线网络架构将随着计算、智能与网络连接的深度融合迎来深刻变革。边缘云网融合成为网络架构演进的重要方向, 并进一步推动网络走向自动化、智能化和开放化。首先介绍了6G边缘云网融合的愿景及驱动力,然后从无线网络架构出发,提出了深度边缘节点的参考架构,并进一步阐述了智能内生和跨域智能设计,最后分析了架构革新带来的挑战与建议。
介绍了目前5G用户面节点的架构和功能,结合未来5G-A和6G新的业务需求场景,分析了用户面演进的驱动力,并梳理了目前国内外标准组对用户面及其增强技术的研究进展。最后分析了未来用户面演进的趋势,包括与边缘深度融合、集中与分布式协同、定制化以及开放共享等,为后续进一步推动用户面的演进,助力网络赋能千行百业行业应用提供参考。
5G商用开启万物互联的时代,6G将开启“万物智联、数字孪生” 的全新时代,实现广泛的人、机、物智能互联。随着6G研究帷幕徐徐拉开,全球主要国家在6G领域战略布局动作频频,通过制定国家战略、增加财政支持、设立研究项目、开展国际合作等推动6G愿景需求、技术方向、标准研究,增强6G产业国际竞争力。通过梳理分析我国和美欧日韩等国家/地区在6G研究布局情况及特点,对推动我国6G研究提出发展建议。
在移动通信网络演进的过程中,衍生出的感知能力将在诸多行业产生明确的社会价值和经济利益。面向交通行业,其感知能力能够对行驶车辆进行实时监管,提高道路通行效率,未来也能为自动驾驶提供更可靠的保障;面向低空安防,其能够对特性区域的空域进行监控,快速发现侵入特定区域的无人机。5G-Advanced创新提出的通信感知融合技术,通过在高隔离天线、超分辨感知算法和群域感知技术方向上进行创新,能够在蜂窝网络上构建有竞争力的感知能力,大幅提升感知精度和覆盖范围,为移动通信网络开辟新的行业市场空间。
针对通感融合高速发展的趋势及对仿真验证的需求,设计了通感融合的链路级仿真平台。介绍了仿真平台的架构、流程以及感知目标距离与速度联合估计原理。对仿真平台的信号生成模块、无线通信信道与感知信道建模、回波接收与参数估计进行了说明。最后,对仿真平台的感知性能进行了仿真评估,证明平台对感知目标估计的准确性。
随着智慧城市、车联网、工业互联网等应用的深入,移动通信网络业务发展呈现出明显的上行趋势。大上行宽带通信成为5G-Advanced重要的演进方向。通过时域、频域、空域和功率域4个维度,大幅提升5G-Advanced网络的上行能力,满足产业互联网的业务需求;时域上通过创新的干扰消除方法,使能TDD网络更多的上行传输机会;频域上通过创新的全频谱的灵活接入机制,引入更多上行的频率资源;在空域,通过上行MIMO多流增强,提升上行多用户并发的流数;在功率域,提出多个终端聚合传输机制,有效功率倍增的同时,充分利用信道状态的分集效果,保障用户稳定的上行高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