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蔡博峰. 中国城市二氧化碳排放空间特征及与二氧化硫协同治理分析[J]. 中国能源, 2012, 34(7):33-37,19.
|
[2] |
董玮, 祝婉贞, 秦国伟. 跨区域碳排放协同治理机制与政策设计:基于长三角一体化的案例分析[J]. 华东经济管理, 2022, 36(9):11-18.
|
[3] |
刘海涛, 徐建中. 双碳目标下多主体碳排放协同治理行为研究[J]. 煤炭技术, 2022, 41(5):243-245.
|
[4] |
梁平, 潘帅. “碳中和”愿景下应对气候变化法律体系的完善[J]. 重庆社会科学, 2022(4):6-22.
|
[5] |
梅鑫, 丁粮柯. 国内碳排放权交易综合性立法刍议[J]. 行政与法, 2022(5):120-129.
|
[6] |
韩立新, 逯达.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多维法治研究[J]. 广西社会科学, 2021(9):1-12.
|
[7] |
刘俊海. 基于公司理性自治的公司法规范重塑[J]. 法学评论, 2021, 39(5):1-12.
|
[8] |
杨解君. 实现碳中和的多元化路径[J].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20(2):14-25,111.
|
[9] |
赵骏, 孟令浩. 我国碳排放权交易规则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基于国际法治与国内法治互动的视野[J].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48(5):120-131,169.
|
[10] |
梅扬. 比例原则的适用范围与限度[J]. 法学研究, 2020, 42(2):57-70.
|
[11] |
陈真亮, 项如意. 碳排放配额制度的比例原则检视及优化进路:基于三个碳交易立法文本的规范分析[J]. 学术交流, 2022(3):78-91.
|
[12] |
颜青, 殷宝庆, 刘洋. 绿色技术创新、节能减排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J]. 科技管理研究, 2022, 42(18):190-198.
|
[13] |
郭雪慧, 李秋成. 京津冀环境协同治理的法治路径与对策[J]. 河北法学, 2019, 37(10):190-200.
|
[14] |
于文轩, 胡泽弘. “双碳”目标下的法律政策协同与法制因应:基于法政策学的视角[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22, 32(4):57-65.
|